公告
阳谷信息港(http://www.ygxxg.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阳谷新闻资讯 » 娱乐新闻 » 正文

尤利西斯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9-05 20:06:12
核心提示:  一颗破碎了的心。终归是个泵而已,每天抽送成千上万加仑的血液,直到有一天堵塞了,也就完事大吉了。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一颗破碎了的心。终归是个泵而已,每天抽送成千上万加仑的血液,直到有一天堵塞了,也就完事大吉了。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尽管被时间消磨,被命运削弱,依旧去奋斗、探索、寻求,而不屈服。

——丁尼生《尤利西斯》

他快步向一边走去;在经过一束宽阔的阳光时,他的眼睛活了起来,呈现出蓝色的生命。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他,自己生下了自己,中间夹上圣灵,自己派自己来当救赎者,在他自己和别人之间,他,受到了妖孽的欺弄,被剥光衣服又挨了鞭打,被钉在十字架上饿死,活像蝙蝠钉在谷仓大门上,他,让自己埋入地下又站立起来,下地狱救人之后才上天,在那里坐在自己的右手边,做了一千九百年,然而将来有一天还要回来毁灭一切生者与死者,但那时所有生者已经成了死者。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或是,请看那曲折蜿蜒、波纹回旋的小溪,任凭山石阻挡,它仍潺潺而流,奔向波涛汹涌的蔚蓝色海神世界,沿途有绿苔覆盖的河岸相伴,有温柔体贴的西风吹拂,有灿烂明媚的阳光照射,有森林巨人的枝叶临空,将荫影披覆在小溪那沉思的胸膛上。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

《尤利西斯》

History is a nightmare from which I am trying to awake.

历史是一个我正试图从中醒来的噩梦。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我预见自己的苍白的胴体在水中伸开躺下,赤条条的卧在一个暖烘烘的子宫内,涂上一层喷香的肥皂,轻轻地搓洗着。他看到自己的躯干和四肢被水托着,拍着细浪轻轻浮起,柠檬黄的;肚脐眼,肉的蓓蕾;看到自己那一簇蓬松凌乱的深色鬈毛浮了起来,漂在那蔫软的众生之父周围,一朵懒洋洋漂浮着的花。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有一回俺瞧见过中国人,’那个勇猛的讲述者说,‘他有一些看上去像是油灰的小药丸。他把药丸往水里一放,就绽开了,个个都不一样,一个变成船,另一个变成房子,还有一朵花儿。给你炖老鼠汤喝,”他馋涎欲滴地补充了一句,‘中国人连这都会。’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不,不是那样的。一片荒地,光秃秃的不毛之地。火山湖,死的海:没有鱼类,没有水草,深深地陷入地内。没有风能掀起这里的波浪,灰色的金属,雾濛濛的毒水。人们说是天上落下来的硫磺雨:平原上的城市:索多玛,蛾摩拉,以东。全是死的名字。死的海,在一方土地上生育了最古老的民族,第一个民族。最古老的人民。一个佝偻的老妇人从卡西迪酒店出来横过马路,手里抓着一个小酒瓶的瓶颈。最古老的人民。在世界各地流浪,天涯海角,从被俘到被俘,在各地繁殖、死亡、出生。现在它横在那里,再也不能生育了吗。死了:衰老的女性生殖器,大地的灰不溜秋的沉穴。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即使它什么都不是,你也要知道自己在追随什么,就像我追随你一样,直到末日来临。无论你选择了什么,背负着它,骄傲地站到胡佛大坝的战场上吧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该小说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斯蒂芬已经有了一个生理上的父亲西蒙·迪达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当成肉体上的父亲,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变得成熟,也可以成为一名父亲,然而,由于父亲西蒙·迪达勒斯的批评和缺乏理解并没有成功。因此斯蒂芬所寻找的父亲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父亲,这个父亲可以允许斯蒂芬自己也成为一名父亲。布卢姆寻找儿子从很大程度上讲则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后代来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续香火。由此可见,斯蒂芬和布卢姆两人都希望通过寻求为父之道来巩固他们各自的身份。

文本以时间为序,描述了男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于1904年6月16日1天18个小时之内在都柏林的生活经历。乔伊斯通过描述一天内发生的单一事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人类社会的缩影,通过对一个人一天日常生活和精神变化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悲与喜,英雄与懦夫的共存以及宏伟与沉闷的同现。

乔伊斯本人于1920年在书信中评论该作品:它是一部关于两个民族(以色列与爱尔兰)的史诗,同时是一个周游人体器官的旅行,也是一个发生在一天(一生)之间的小故事。

《尤利西斯》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并被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爱尔兰著名现代派小说家乔伊斯的代表作,题目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拉丁名为尤利西斯),作品共三部分十八章。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三位普通的都柏林人在1904年6月16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2点钟一天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经历。故事由居住在都柏林市郊一座古塔里三个主人公展开,一个名叫斯蒂芬·德迪勒斯,他刚刚从巴黎一所院校毕业,他是一位年轻的历史教师和诗人。斯蒂芬的母亲在临终时请他跪下祈祷,出于对宗教的反感,他没有听从母亲的要求。斯蒂芬的母亲死后,他为此事悔恨终身,始终沉浸在懊丧之中。后来,因家道中落,斯蒂芬几乎与领着妹妹们艰难度日的父亲断绝了关系,他离家出走,以教书为生。第二位名叫利奥波德·布卢姆,他是一位广告推销员,匈牙利犹太人。布卢姆常常串街走巷,终日奔忙,却总是劳而无获。布卢姆的幼子夭折使他在精神上受到无法弥补的创伤。而布卢姆的妻子对他不忠使他羞愧难当。第三个就是布卢姆的妻子摩莉,她是位典型的肉欲主义代表,由于布卢姆性功能衰退,她不甘寂寞,常常招蜂引蝶,这一切均使布卢姆蒙受着难言的羞辱和精神折磨。

1904年6月16日清晨,斯蒂芬上完了一节历史课后,从校长那儿得到了三英镑二先令的报酬,来到海边漫步,面对翻滚的海浪,他思绪万千,人世的沧桑、大自然的奥妙、时空的永恒、艺术的魅力在他的意识中开始了漫无边际的涌动。他因对母亲有过情欲的爱恋而觉得对不起父亲。他抱着负罪的感觉渴望在精神上重新得到一位父亲。

同一日的早上八点钟,在埃克尔德街某所房子里,广告推销员布卢姆正在为自己和妻子摩莉准备早餐。这时,送信人给摩莉送来一封信,内容大致是一名叫波伊兰的青年约定午后四点来看她。布卢姆怀着黯然的心情借故走出了家门。

布卢姆到邮局取了一封写给他的情书,在一个僻静的地方读了它。而后,布卢姆去参加友人的葬礼。在布卢姆去墓地途中,他看到了妻子的情夫波伊兰正在向他家的方向走去,于是他脑海里闪现了一系列念头:死亡、埋葬、以尸体为食物的墓地老鼠,一系列荒诞的想象在他心灵深处流淌。

随后,布卢姆到《弗里曼日报》社去送交了一个广告图案设计,又去了一趟医院探望因难产而住院的一位夫人。在这里布卢姆遇见了斯蒂芬,二人一见如故,斯蒂芬说要用自己新领到的工资请客,他们还去了妓院。在那里斯蒂芬酩酊大醉,布卢姆精心照料她。他们终于在彼此身上找到自己精神上最重要的东西。布卢姆找到了失去的儿子,斯蒂芬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布卢姆回家后告诉妻子斯蒂芬以后要加入他们的生活。这位背叛丈夫的放荡女人刚刚告别了一个情人,从斯蒂芬的到来朦胧地得到一种母性的满足,又混合着对一个青年男子的情欲冲动。她在快要睡着的瞬间又回忆起她和布卢姆相互热恋的时光。他们的生活似乎会出现好的转机。整部小说以斯蒂芬零乱无序、恍惚迷离的意识流开始,又以摩莉长达40多页的滔滔不绝的意识流结束。

尤利西斯读后感(一)读文洁若和萧乾翻译的版本的尤利西斯已经几个月了,东奔西走忙忙碌碌心中无闲,这么久以来还只完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仍然在慢慢消磨中,惭愧。乔伊斯笔下的18个小时远远胜过了文萧的四年苦译,还有我将花去一年时间的阅读与永久的思索,甚至,胜过了奥德赛的十年流浪。道德,情感,爱,恨,欺骗,迷惑,死亡。不论哪一种人的生活,都要包含这些是是非非无法摆脱。正因为从古到今几乎全部的人都是一样的凡夫俗子,无法脱离世俗的这些磨难,才有了奥德赛与布卢姆的共同之处,历史才拥有了连贯性。乔伊斯无法改变爱尔兰堕落的现实,于是逃离祖国,三十年流浪在世界各地,直到疾苦而死。他书写的是自己的历史,是爱尔兰的历史,也是人类的历史。国家亡了,百业堕落,青年没有奋斗的方向;就像奥德赛的流浪旅程,没有谁还能在心灵上给你支持,你看到黑暗可悲的现实,却也没有能力挽救它;只能迷茫的前行,走一步算一步,直至有一天,看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回到自己失落已久的家园,才发现,时光早已背叛了离开太久的你。你梦见毒蛇在身边纠纠缠缠,却无法自卫,这种无助而又可怖的梦境,属于怀有理想却不知道怎样实现,在泥潭一般的现状里挣扎的人们。他们恐惧光阴的逝去,却无从知道该如何把握,如何让自己逃脱危险的噩梦。尤利西斯里那位暗指奥德赛的犹太人布卢姆,就是如此。他并不麻木,但是为了最最庸俗的基本生活保障,他必须装出平静的样子来,对妻子婚外的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朋友的葬礼上,他看见形形色色的人,也看见自己真实的内心。死亡,是迷茫的人生最好的终点,许多东西明朗起来,但是已经不再需要死去的人操心了。一切光荣也好耻辱也罢,真也好假也罢,都留给了后人去评说和判断。乔伊斯过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笔下宏大的历史被他一支生花的妙笔变成了火柴盒里的西洋景。我们隔着火柴盒大的孔看西洋景,拉大片盒子里的小人物忙忙碌碌嬉笑怒骂平凡琐碎,他让我们一边看热闹,一边看历史;然而他又没有把历史完全变成庸人的流水账——他的《尤利西斯》包含了三十多种语言和无数密密麻麻的文学、宗教、政治、历史的意象。若没有文萧费尽心血的注释,我是无论如何看不明白那些突然冒出来的看似毫不相干的短句或字眼儿的。平庸里暗藏深邃的光芒,愚人看看稀里糊涂笑笑就过了,甚至不耐烦的扔到角落从此不再翻开它;智者则不得不感叹乔氏的深沉与博学。我不是智者,但是有幸站在了文洁若和萧乾这样的智者的肩膀上,借着他们的光,没有一下子堕落成看笑话的傻子。越读越爱,越读越感动…尤利西斯读后感(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从九十年代初至今读了三次,才动手写这篇读后感。即使现在写,也是战战兢兢的。但又放不下,只好信口雌黄了。也许与我的创作息息相关,因为我从1992年鲁迅文学院进修回来后,一直是以探讨人的内心世界而搞创作的,这无疑是受《尤利西斯》的影响。大师乔伊斯在上百万字的长篇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中,主要以布鲁姆为主人公写都柏林几个市民,从早晨八点到午夜共十八个小时内,人物在空间时间永恒中所走过的道路活动的情景。看起来纷纷扬扬,而在写作结构上却是非常周密严谨不过的,举世瞩目的,给世界文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是的,我一个无名小卒,没有资格,也没有这个水平来评论《尤利西斯》这部伟大的巨著,我只是想谈一下我读后一点儿小小的触动。说实在的,我读第一遍时,曾经几次想放弃不读,可潜意识里的我,又督促我要耐下性子读下去。其结果,脑内一片模糊。可我的女性心态创作又在写作中,就又促使我,去读第二遍。读第二遍时,似乎有点儿眉目,觉得大师是想通过布鲁姆这个主人公,来揭露当权者的丑恶。同时在第十五章中,通过主人公布鲁姆的一些乌托邦思想——“我主张整顿本市的风纪,推行简明浅显的《十诫》,让新的世界取代旧的。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与异教徒都联合起来,每一个大自然之子,都将领到三英亩土地和一头母牛……自由货币,都免房地租,自由恋爱以及自由世俗国家中的一所自由教会。”以上这些描写,冥冥中我感觉都是发自大师本人的真实思想反映,甚至我觉得我有种说不出来感动,急于想表达这种看法……这就使我从第一次的模糊读书状态中稍稍开启了一条小缝,慢慢地进入到作品的氛围中,去领略去思考作品中的匠心所在。然而,总还是读不懂总还是不能潜下心来,去细细咀嚼书里的精华。可随着我写女性心态而深入到男性心态的探讨中时,就又一次触动了我,想再去看看这套已经看过两遍而还是谜团的《尤利西斯》了。好像这套书是我心灵的底蕴,遇到困惑之时,就非阅读它不可。我是最近才读完第三遍的。隔了几年没在翻看的《尤利西斯》,这次像施了魔法似的,把我这颗浮躁的心似乎降伏了下来。我像忽然开了天目,孜孜不倦地又啃起这部长篇经典意识流小说来。其实,细细的品读,还是有点儿规律的。因为十八章前面都附有内容简介、写作提纲和主要人物。只要在看的过程中,结合注解去看还是能慢慢品读的。然而,书中囊括的内容太多——天文、法律、音乐、医学等等,不用心读,却还是模糊一片——大师好像是在有意考验每一位读者的耐心似的,一天读不了几页,还得前后翻看着去读。可以说,以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来衡量,是无法写这篇读后感的。因为《尤利西斯》里面既没有什么关联的故事也没有什么突兀的情节,只是通过大量的细节,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独白等来描写人物的精神面貌,描写人物在时间空间中所走过的道路的。并且以显微镜般的准确度来反映现代西方文明的矛盾和缺陷,写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的失望和寂寞、写灵魂的空虚和失落等。尤其读到最后第十八章,几十万字的一个章节,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要不是翻译者有意空字隔开,恐怕是难于读下去的。正如我国有名的翻译家萧乾在译本序中说的那样,“译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到这确实是部气势万千的散文诗。这是有文学以来作家第一次向人的内心世界挖掘,并真实地表现出潜意识中的矛盾与混乱、沮丧与憧憬,不能人人都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然而对于在艺术创作上敢于并能攀登者,就无法不怀有崇敬之心。”可以说《尤利西斯》确实把文学创作、小说艺术,引导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尤利西斯》是我的最爱!虽然望尘莫及,但我可鉴赏。我也可尝试写一些农村都市里的小人物潜意识里的拼搏、奋斗与迷乱。因为潜意识世界的确是一个汹涌澎湃的更为广阔的汪洋大海。如果作家能多注意和表现这个潜意识世界,把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是否要远比我们做静态的分析要复杂的多呢?尤利西斯读后感(三)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并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三驾马车”。此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乔伊斯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力,然而,这种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说乃是混乱与消极的,是真正令人痛心的(相信大家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全面失落都是深有体会的)。我历来反感英语文学的浅薄(这其实可以经过一番审慎的分析即差不多可以成立,但是若想使其具有完全的说服力,篇幅小肯定是个大问题,所以我仅是一慨而论),所以说在自己很忙的时候写起来它来就总是不那么情愿,因此,我就只是简单一提。乔伊斯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哲学化的,也即是说是纯粹理性主义的,而不是艺术化的,更不是真正文学的(所谓“文学”其实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仿佛一切人的即是文学的,然而他的小说作品总是那样缺乏深情的感染力,是混乱与滞重的,因此与纯粹的感性与理性并茂的文学相比,很有一些说不过去——但就我自己而言,我完全信仰文学的非理性的深情感染力,所以即做出如上结论)。诚然,我们惊叹于他所编织的心理真实的繁复(但遗憾他却并没有揭示出我们作为人之心理真实的深度,他所揭示出的仅仅只是其绵密浓郁的广度而已——在他那里,一瞬间就是永恒,化都化不开——这也确乎之是一个无法得以实证或者说无须被实证的真理,其实不用他如此费尽周章地解释,用心的人们都能够体会得出),他所真正缺少的正是对于艺术真实的凝练(我以为,众多表象——混乱的,所组成的小说的材质,是离乱人心的,作为一个小说家应当使其凝练、再凝练,直到触及那最为本质之处),这的确更突显为一极大之遗憾,因为他的作品其可读性完全无法让人恭维,简直将要把读者折……尤利西斯——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以前我们怪译林出版社不尊重读者,将译林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封面搞乱,2006年以后印刷的与2006年以前印刷的封面不一样,损害了广大读者的感情,抑制广大读者的购买欲。现在我们要指责当当网不负责任,网页介绍的是2006年以前印刷的图片和印刷年份,寄来的却是2006年以后印刷的图书。当当网太不负责任!当当网是在欺骗客户!当当网离关闭不远了——在广大客户心中!当当网能不能像淘宝网那样在订单上给客户一个“买家留言”以注明具体要求。这样,客户就可以在留言中写下“购买**年印刷的图书,2006年以后印刷的图书请勿发货”,这样即尊重了客户的感情,又减少退换货的人力物力消耗,更节约了时间,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何乐而不为!译林的世界名著精装本是个系列,出版周期很长。许多读者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有计划地购买收藏。说句老实话,有些译文没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好,但许多读者还是选择了译林。社长、编辑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就是喜欢译林的封面与封底的联通设计,就是喜欢32K的硬皮精装!可惜,2006年以后,译林改制加入凤凰集团,这套世界名著精装本也改变了封面风格,书脊与封面封底分离,成了清一色的白底,放在书架上无法与原版本共舞。与广大有心结读者一样,我也通过当当网买过几本,比如《荆棘鸟》,网上画面是2006年以前的封面,出版时间:1998-7-1印刷时间:2003-3-1。书到后发现是2005年以后印刷的,书的内芯与原版本一致,但封面封底书脊都改变了,没办法只有选择退货。译林的老总们,请尊重广大读者对译林世界名著精装本系列2005年前版本的热爱,恢复译林世界名……尤利西斯读后感(四)《尤利西斯》我借过,记得是在最初工作那一年读的,那时时光慢长,适合读书。我读了好多书,《追忆似水年华》也是那一年读的,读了第一部还挺喜欢,买了下来。我觉得《追忆似水年华》文字很好,意象也好,觉得它在某些地方跟《红楼梦》像,字里行间,有一种对逝失光阴中的爱与美的留恋。说句老实话,我很有耐心地,把那本《尤利西斯》,每个字都看了,但从头到尾,一点印象没留下来。读完一部书,却什么都想不起,只有一个可能:我当时压根一点也不懂得它。今日看荣格写的书评,一路看一路笑,这篇书评好长,不过我算是读懂了。看过这篇书评,我似乎明白了那些荒诞的现代画和先锋艺术。这真没想到,心理学家竟然比作家好懂,失笑中:)摘抄如下——《尤利西斯》洋洋洒洒,多达735页,它如同一条蜿蜒735天的时间之河汇入一个人的乏味的一天之中,这便是与之没有任何关联的都柏林的1904年6月16日——完完全全没有发生任何事。它于虚无中诞生又在虚无中消亡,这或许是枯燥的、冗繁的、繁杂的、斯特林堡式的有关生活本质的告白,关于告白,读者悲伤地感到,难道它结束了吗?它很有可能涉及了本质,然而它更加根本地反映了生活的无数个侧面和各个侧面的无尽风采。它于虚无中诞生又在虚无中消亡,除了虚无,别无其他。书中的枯燥令人厌恶。这部技艺精湛的巨著是一个不朽而憎恶的怪杰。我的一位叔父,思考问题总是直截了当。有一天在街上他拦住我问道:“你知道恶魔在地狱里是如何摧残灵魂的吗?”我说不清楚。他马上告诉我:“他总是让他们苦苦等待。”话毕他就离开了。当我第一次研读《尤利西斯》时,他的这句话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书中的每一句话都会引起你读下去的欲望,但又无法让你得到满足。最后,由于遥遥无期,你干脆放弃了,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你正一点点接近关键所在。事实上,没有什么发生,也没有什么出现过,然而却有一种无法自拔的期待和无可奈何的屈从交替而来,牵引着你一页页读下去。多达735页的书看似什么也没有,却又不是空空如也的白纸,而是密密麻麻印满了文字。乔伊斯变幻莫测的写作手法使人倦怠、催人入睡,无须和读者沟通,一切都不属于他,使得读者瞠目结舌,昏昏欲睡。全书思如泉涌,愤世嫉俗,讥讽、刻薄、恶毒、蔑视、消极、绝望和悲痛,它始终摧残着读者的怜悯之心,只有睡意袭来,才能终止紧张的状态,停止阅读。后来我突发其想,心中自有妙计:从后向前读这本书。这个想法竟然和普通读法一样好,这本书能够采用由后向前的方法阅读是因为它既无前也无后,既无上又无下。看似精神异常的很有可能是一种非凡人所能理解的精神健康,它更有可能是至高无上的精神力量的一种假象。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它是“立体主义”的,因为它把现实的情景变成了一幅宏伟而烦琐的图画,这幅图画的基调就是抽象客观的悲观失望。在现代作家那里,它是我们时代的集体症候群,艺术家并非按个人灵感活动,而是受限于集体的生活意识。它发自现代心理的集体无意识。正因为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它才会在完全不同的领域中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在美术与文学中、在雕刻与建筑中比比皆是。别处,现代主义运动精神的鼻祖之一——梵高,事实上是一位精神分裂者,这一点有其深刻意义。《尤利西斯》通过颠覆那些至今仍被称作是美和具有意义的东西创造了神话。它叛离我们一贯的感情,它恶毒地歪曲了我们对意义和内容的期盼。指责来自非现代人的心中怒火,因为他们不想看到被上帝仁慈地掩盖起来的事物。现代人创造了一种反叛的艺术,一种不趋炎附势的艺术,以对立告诉我们应该从哪里出发。这种艺术的现代先驱们,想想荷尔德林吧,已经让人感到不适。它们与弗洛伊德观点相同,以癫狂的偏执暗地里摧毁着已经危在旦夕的价值。在全人类中一定有一大批人被死死地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只有拥有乔伊斯式的炸药才能突破他们城堡般的孤寂。我完全相信这个事实:我们仍然在中世界的迷宫中徘徊找不到出口。《尤利西斯》展现了人们如何实行尼采的“亵渎神灵而又忐忑不安的看法”,《尤利西斯》的情境那个人们无计可施地被羁禁其间的黑暗王王要好得多。尽管丑恶与破坏的因素占主要位置,但它们要比从遥远古代走向我们的伪善要好,事实可证,这种“善”是一个冷酷的暴君,一种造谣惑众的偏执体制,它掠夺生活的多姿性,切割生活,将一种最终无法容忍的道德强加于生活之中。精神受控制的人只要一经准确描绘出他的世界是何种模样,便会获得一种癫狂的喜悦。这正如同那些被亮光照得刺眼的人,黑暗确是一种享受,同样,对逃犯而言,一望无际的沙漠也不失为一个天堂。情感的贫乏是现代人的一种物质,当周遭充盈着丰富的情感,尤其是虚伪的丰富情感,它总是以一种反动的形象现身。艺术家是时代的先知,他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精神的秘密无法察觉的代言人,而且像梦游一样毫无意识。他认为是他自己在说话,然而时代精神才是他的撰稿人,不管这种精神说了什么,其结果会被证明是真实的。有人指出,恶魔是这本书的赞助商,但这不是一个使人满意的假想。书中孕育着生命,生命本来就应包括丑恶和毁灭,正如它包涵喜悦与生机一样。依我看,这部书是在耀眼的意识之光普照下写完的,它不是一场梦境,无不是无意识的表现。这本书显然不是象征性的,原来也没打算成为象征性的作品。当某种事物具有了“象征性”时,那就等于某人看穿了隐藏的和无法揣测的本质,并急切地想要用语言把他绞尽脑汁也无法解开的秘密表达出来。他必须付出他所有的智慧,并且透过五彩缤纷的层层迷雾,将光芒洒在最底层的金子上。尤利西斯读后感(五)读《尤利西斯》时,我心中出现一幅由卫礼贤出版的中国画,画中一位瑜伽者在思考,他头上生出了五个人,在这五个人的头上又各生出五个人。这幅画描绘出这位瑜伽者的心境,他想抽离自身,从而达到更加全面、客观的真我状态。这就是“寂静而又孤独的月亮之上”的境界,那种真知——能力——幸福的境界,是与非的显现,东方救赎的最高体现,若干世纪以来人们百般寻觅和盛赞的印度和中国的智慧的无价之宝。“你们要做透亮的棱体,你们的内心都有那玩意,有晚崇高的自我。你们可以和耶稣和释迦牟尼和英格索尔平起平坐。你们的心都能随同震颤吗?我说你们都能。”尤利西斯,一个历经最大限度残忍折磨的流浪者,经历了重重苦难想要重回自己的岛国故乡,回归真正的本我,在18个片段的混战中奋勇向前,最终从愚蠢的虚幻世界中解脱出来,淡定超然地“遥望这一切”,因此他达到了基督或佛祖所能达到的境界,达到了浮士德苦苦追求的目标——战胜愚人的世界,从对立面中解脱出来。就像浮士德被永恒的女性中一样,摩利·布卢姆也一样,最后一曲和谐的旋律彻底终结了鬼哭狼嚎的嘈杂。尤利西斯是乔伊斯心中的造物之神,一个真正的开拓者,他完全脱离了物质和精神世界中纠缠纷繁的禁锢,以一种超然、洒脱在意识在思考。他对于乔伊斯,好比浮士德对于歌德,或是查拉图斯特拉对于尼采一样,他就是那个历经了轮回的磨砺后回归自己神圣故乡的自我。它是詹姆斯·尤利西斯的显微镜,一个真我的世界和世界的真我的统一。尤利西斯只有在他脱离了精神和物质世界之后才能重回故里。这才是1904年6月16日这个每个人生活中的平平凡凡的日子所隐含的启示,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天天过着这样的生活,没完没了地做着或者说着既无开始又无目的的事——这像是一幅虚幻的画面,它像梦魇、像地狱,它嘲讽、否定、丑陋、危险,但却千真万确。造物之神在经历了7天造物的快乐之后,在1914年他很难想到眼前的景象出自他的手笔。这本书以否定的态度亵渎神灵,以致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一直将其列为禁书。《尤利西斯》这本书十分缺少感情。在尤利西斯玩世不恭的背后蕴藏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人们处在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了无生趣的循环往复之中,时时刻刻、岁岁年年将人的意识拖入愚昧无知之中。尤利西斯勇敢地迈出通向意识与客体分离的一步,他从缠绕纷繁和迷惑中解脱了自己,因此他才能踏上回家的路。他用平和的声音向万千生灵讲解,在谈论自己的意义与命运时也同样谈论着他们的意义和命运。即使在粪堆中,那些古老的、崇高的精神财富也没有消亡。左道旁门的始祖赫尔墨斯言之有理:“天界如此,地界也如此。”喜讯传来,当恒久的信号从天堂中消散之后,那头寻找烂菜叶的猪却在大地上找回了那些信号。创造之神创造了一个可以满足他的虚荣的看似完美的世界;但是当他仰望长空,他看到的是一束并非出自他手的光。于是他转身朝自己的家走去。就在他转身的那一刻,他的男性的创造力变成发女性的缄默。啊,《尤利西斯》,你对那些虚度年华、混沌度日的白人是一本多么真诚的书啊!你是一种精神的历练,一本受戒的条例,一个令人悲伤的仪式,一段诡秘的过程,18个层层叠加的炼金的蒸馏瓶,在酸水、毒气和火与冰的混合中,一个全新的、集全人类思想的侏儒经过萃取而降生了。珀涅罗珀再也不用织她那件永远也织不完的上衣了;她现在正在大地的花园里怡然自得地享受闲适,那是因为她的丈夫回来了,他的流浪生活终于结束了。一个世界已经成为过去,一个崭新的世界出现了。结束语:我此刻正在读《尤利西斯》,感觉非常不错——继续读下去!尤利西斯读后感(六)你知道恶魔在地狱中是如何摧残灵魂吗?不知道。读《尤利西斯》时,就是一种被摧残灵魂的感觉。荣格说:我不否认我被这本书愚弄了,这本书对我熟视无睹,书中没有任何能够沟通的地方,而且它总是使读者感到一种自卑的怨恨。因为失控和恼怒,我就一直将其搁置一边。但《尤利西斯》是一部翻印了十版的书,作者被大肆吹捧,也被大肆谩骂。我觉得,毁灭是这本书的根本目的。所以我不看了,我将不被他毁灭。我们的愤怒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背后藏匿的事物,所以,我们必须追溯使我们恼怒的目的,仔细辨别我们恼怒之中体会出的含义。

社会背景

爱尔兰从12世纪初遭到英国侵略后,于1801年并入英国版图,作为英帝国的第一个殖民地。在史称繁荣的斯图亚特王朝(初名为斯迪瓦特王朝,是1371年至1714年间统治苏格兰和1603年至1714年间统治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王朝)后期,当时爱尔兰184000户家庭中,只有24000户拥有一个或几个烟囱。爱尔兰有四分之三土地覆盖着小麦和其它谷物,人民却要靠马铃薯活命。1845年,因马铃薯枯萎病造成歉收,大饥荒持续了2年。由于饿死、病死或向美洲移民逃荒,爱尔兰人口从800多万降到650万。爱尔兰人民不堪奴役,各种形式的抗争与武装起义此起彼伏。他们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流血牺牲,前仆后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到1922年爱尔兰南部26个郡获得自治权,1949年这26个郡建立了完全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

乔伊斯幼年时代,爱尔兰还在英国统治之下。他创作《尤利西斯》时,正值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时期。由于殖民者的血腥镇压以及民族解放力量内部的矛盾斗争,爱尔兰的民族斗争多次受挫,有远见受爱戴的帕内尔因个人问题遭受攻击,被迫放弃领导权后死亡,使民族独立运动遭受了巨大损失,这曾激怒过支持帕内尔的少年乔伊斯。这也是他成年后因失望而流亡异乡的原因之一。但在这独特的历史过程中,爱尔兰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倔强而勇于反抗的民族性格,以及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解放运动,已为世界所共识。爱尔兰的民族解放问题也成了一个世界性问题为全人类所关注。

多灾多难又可歌可泣的爱尔兰造就了乔伊斯。尽管他远离祖国,终生在异国他乡专心构建他那新奇诡谲的艺术殿堂。

作品背景

乔伊斯从12岁起就熟读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他十分向往奥德修在海上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回到家园的故事。中学会考时,乔伊斯曾写了一篇《尤利西斯——我喜爱的英雄》的作文,获优秀奖。奥德修海上历险的故事始终令他难以忘怀。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于1808年出版的《尤利西斯历险记》给乔伊斯以创作的灵感。在该书的序言中兰姆写道:“尤利西斯的故事除了人以外,还有海神、巫婆、巨人、妖女等等。他们象征着人生外在的力量和内心的诱惑。这些具有双重意义的艰难险阻是任何一个有智慧、有毅力的人必然会遭遇的”。兰姆的这段话可以说对日后乔伊斯构思其传世巨著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乔伊斯一家和布卢姆家(作品原型)相识。艾特尔·斯格密兹也为乔伊斯提供了许多关于犹太文化习俗的信息,他具有布卢姆式的胡子,而且和布卢姆一样有一个妻子和女儿。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文本,以1904年6月16日都柏林人这一天形形色色的生活为创作背景。

创作过程

1904年的一天,乔伊斯在都柏林街上和人发生冲突,一位中年人亨特把受伤的他扶起来送回了家。后来他听说亨特是一个受到歧视的犹太人,而且妻子对他不忠,亨特的精神更是令乔伊斯感动。乔伊斯对弟弟说,他想就此写一个短篇小说,题目就是《尤利西斯》。后来,他又想把它写成中篇,直到1914年,乔伊斯才动手写该题材。

连载风波

早在1916年,安德森和另一位编辑简·西普有幸结识了庞德,从他那里看到了乔伊斯手稿的片段。庞德一直在寻求刊登和支持先锋派文学的杂志。安德森收到庞德寄来的《尤利西斯》书稿后,安德森知道这部书稿的读者只能是精英人士,绝不是普通大众。《小评论》杂志一直寻找的稿件就是这类的作品。作品虽然有损杂志的销量,但却提升了杂志的地位。

《尤利西斯》于1918年起开始分章节在一家美国杂志连载,直到1920年连载到第十三章时,因包含有大量描写主角行手淫的情节被美国有关部门指控为淫秽。

连载和审判

安德森的自传详细记述了《尤利西斯》的连载和审判。出于对《尤利西斯》的尊敬,安德森丝毫没有更改小说的内容,而是“千方百计保存乔伊斯手稿的完整性”。

《小评论》开始连载《尤利西斯》后,安德森的辩护律师约翰·奎因曾建议安德森停止刊登《尤利西斯》,希望乔伊斯避开图书审查机构的目光,安心完成整部小说的创作,同时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美国找到愿意出版这本小说的出版商。但是,《小评论》的编辑们拒绝接受这个建议。

1920年夏天,《小评论》杂志社收到一封诋毁小说第十三章内容的来信。它的观点代表了普通读者的愤慨,也预示了纽约抵制邪恶协会不久就会带给《小评论》的困境。“我认为这是最肮脏、最下流、最可耻的文字。提起它,甚至批评它都会脏了我自己”。这封信让安德森痛心不已。她整夜都不能入睡,写了一封回信。“你知道我把他的作品当作文学的最杰出作品。你也知道任何了解我艺术修养的人都会承认你对艺术、科学和生活的无知。他不是为你而创作,他为自己、为那些关心他生活困难和伤痛的人们而创作”。在信中,安德森告诉该读者,只有饱经心灵重创的人才能像乔伊斯那样描绘他在人世间的经历。

1918年至1920年,几乎没有任何学者对该小说做任何评论,没有人喜欢这本作品。《时报》称《小评论》杂志为色情文学的走狗。

1921年《尤利西斯》作品在美国和英国遭禁,其结果是邮局要焚烧《尤利西斯》作品,《小评论》杂志被送上法庭。

安德森的自传记述了她被捕后辩护律师约翰·奎因对案件的意见,“这是个清教徒国家,你们刊登了《尤利西斯》这样的作品,肯定不能逃脱法律的惩罚。我无能为力,但我会担任你们的辩护律师。这场官司从一开始就输定了。你们两个真是傻子”。奎因曾为《尤利西斯》的出版捐赠了1600美元;他出庭为安德森辩护的原因是尊敬乔伊斯。因此,他悲观的态度是由于他深知美国色情图书法的规定。奎因的辩护包括两点:乔伊斯的作品晦涩难懂,不可能腐化年轻人的心灵;和第五大道橱窗里的内衣模特相比,小说人物的所作所为算不上有伤风化。但未能说服法官,安德森被判有罪。

美国的法庭对《小评论》杂志的出版风波审判结束后,《纽约预言家论坛报》引用了法庭的判决书,“小说晦涩难懂,作者神经错乱”。

对《小评论》杂志出版事件的审判,证明法庭的不公和色情图书法的威力。安德森的自传以饱含讽刺、不乏痛楚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愚昧、可笑、荒诞的审判场面。

主要人物

利奥波德·布卢姆

布卢姆无论在长相、性情、行动上都缺乏英雄性,他卑微无能,性格略显多重。这是个流散到爱尔兰的犹太人,一个平凡无奇的广告兜揽员。在外貌上,是个身体稍显发福、面相颇为敦厚的中年男子。在性情上,他是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角色:在家中,关心妻子女儿、狗、鼠等;在家外,他也关心着流浪儿、难产孕妇、盲人青年及斯蒂芬这些需要关爱的人,是“有史以来最为善良、最温顺、最和蔼、母鸡下蛋都能伸手接住之好人”。在行为上,他是一个忙碌于吃喝拉撒、鸡零狗碎,沉浸于七情六欲,具有手淫、意淫等低俗习惯的凡夫俗子。

他知晓妻子摩莉到处招惹情人,却无力阻止,反而借故离家,为妻子与情人约会创造条件。总体说来,他是一个生性低调谦和、轻声细气甚至无声无息的人。但却因为他的犹太人身份遭到了周围大部分人的嘲讽和排斥。在离家流荡的近19小时内,他受到了戴汐校长、穆利根、爱尔兰市民、酒馆里的闲汉们,甚至妓院老板等爱尔兰人的歧视和侮辱,被医科学生狄克逊叫做“新型女性男人”,被穆利根说成“属于两性畸形型”,更被“公民”恶意攻击为“半阴半阳人,非驴非马的角色”,他虽偶有反驳但无济于事,只能默默忍受;同时受到以卡尔和康普顿等英国兵为代表的英国殖民者的欺压,也只能畏惧地顺从。由于社会地位低下,他不得不承受着这双重压迫,小心谨慎、卑微地生活着。

布卢姆的这些举动乍看懦弱,实则是弱者无奈中的生存智慧,犹太民族的弱小使他们反抗的形式只能是在精神方面保护自己。作为一个遭受过几近灭顶之灾的犹太后裔,布卢姆对犹太人的历史遭遇和自身的处境非常明晰,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

摩莉·布卢姆

摩莉(布卢姆的妻子)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业余歌手。她出生在直布罗陀,父亲是一位军官。摩莉是一个粗俗性感的、有活力的、没多少文化的女性,致力于追求自身的快乐。但她又欣赏丈夫的品质。

摩莉代表了爱尔兰的希望,好像她那淫荡的、自我补充的能量将英国殖民者和罗马天主教双重压迫推向一边,暗示了她将会生存下来并超越它们。她变成了象征爱尔兰的那位老妇人——“贴雷马科”中的送牛奶的老妪。她也变成了达奴——凯尔特生殖女神,从而替代了之前无生育力的爱尔兰的女性形象。

小说中摩莉与布卢姆的团圆代表了爱尔兰迟早要回归的可能。摩莉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她不关心政治,漠视死亡和道德,而且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摩莉是一个富于启示性的反常者。从摩莉的独白中我们看出,她是一个复杂但不世故的人。摩莉在自己的想象中重造现实,她代表了乔伊斯的情感以及《尤利西斯》中潜在的浪漫。

斯蒂芬·德迪勒斯

青年诗人斯蒂芬是一位精神空虚、意志消沉的青年教师。斯蒂芬生活在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都柏林,斯蒂芬像这座危机四伏的城市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无法摆脱道德瘫痪的阴影。他是一个性格上自相矛盾的人物。他孤独、颓丧,却又自命不凡,他多愁善感、精神脆弱,却又愤世嫉俗。然而,斯蒂芬在性格和意识上的逆转既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像斯蒂芬这样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一个严重异化的时代,除了沮丧和沉沦之外实在别无选择。

其他人物

人物姓名

人物介绍

西蒙·迪达勒斯

斯蒂芬之父。年前丧妻,家境困难。

布莱泽斯·博伊兰

玛莉恩之情夫。正在筹划一次巡回歌唱演出,玛莉恩也在被邀之列。

勃克·穆利根

医科学生,与海恩斯一道住进了斯蒂芬所租的圆塔。

海恩斯

英国人,毕业于牛津大学。为了研究凯尔特文学而来到爱尔兰。

米莉

布卢姆与玛莉恩之独女,15岁。在韦斯特米思郡穆林加尔市的一家照相馆工作。

帕狄·迪格纳穆

已故。生前曾在律师约翰·亨利·门顿的事务所工作,因酗被开除,患病而死。

马丁·坎宁翰

布卢姆之友,在都柏林堡任职(英国殖民统治机构)。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多方照顾迪格纳穆的遗族,包括募集捐款。

布林夫人

原名乔西·鲍威尔,其夫丹尼斯·布林患有神经病。婚前她爱过布卢姆,一直不忘旧情。

里奇·古尔丁

斯蒂芬的舅舅,布卢姆之友。在科利斯一沃德律师事务所任会计师。他与内弟西蒙·迪达勒斯已绝交。

约翰·康米神父

方济各·沙勿略教堂的教长,耶稣会会长。斯蒂芬在克朗戈伍斯森林公学就读时,他曾任该校校长。

迈尔斯·克劳福德

《电讯晚报》的主编。

杰克·麦克休

大学教授,学者,经常为《电讯晚报》写社论。

本杰明·多拉德

本地一名歌手。他在替向吕便·杰借过高利贷的考利神父奔走,以便宽限几天还债日期。

弗莱明大妈

经常到布卢姆家来做家务的女人。

鲁迪

布卢姆与玛莉恩的独子,生于1894年,只活了11天便夭折。

C·P·麦科伊

布卢姆的熟人,在都柏林市的尸体收容所做验尸官助手。其妻是个无名歌手。

班塔姆·莱昂斯

布卢姆的熟人,热衷于赛马。上午在街上与布卢姆相遇,听布卢姆说起“丢掉”,就想把赌注押在同名的马身上。后又接受利内翰的劝告,变了卦。结果,还是“丢掉”获胜了。

科尼·凯莱赫

奥尼尔殡仪馆的经理,负责为迪格纳穆料理葬事。

杰克·鲍尔

供职于都柏林堡内的皇家爱尔兰警察总署。

吕使·杰

放高利贷的。有一次他儿子跳进了利菲河,被一位船夫救了起来。他却只给了船夫两先令。

汤姆·克甫

布卢姆之友,茶叶等商品的推销员。

内德·兰伯特

谷物商,其库房原是圣玛丽亚修道院的会议厅。

休·C·洛夫神父

他是萨林斯镇圣迈克尔教堂的本堂神父,为了写一本关于菲茨杰拉德家族的书,到兰伯特的库房来参观。他在都柏林拥有一所房子,出租给考利神父。

考利神父

本·多拉德和西蒙·迪达勒斯之友。因还不起向吕便·杰借的高利贷,狼狈不堪。

乔·麦卡西·海国斯

布卢姆的同事,也替《自由人报》拉广告。

红穆雷

约翰·穆雷的绰号,《自由人报》的职员。

约瑟夫·帕特利克·南尼蒂

在爱尔兰出生的意大利人,《自由人报》社排字房工长。他又是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兼都柏林市政委员。

杰·杰·奥莫洛伊

原为律师,后来患了肺病,落魄潦倒。

利内翰

《体育》报的赛马栏记者,曾调戏摩莉。

奥马登·伯克

斯蒂芬之友,新闻记者。

弗林

绰号叫“大鼻子”,布卢姆之友。

乔治·威廉·拉塞尔

笔名A·E·,爱尔兰诗人。他是当时仍健在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者之一,任《爱尔兰家园报》主编。

托马斯·威廉·利斯特

公谊会教徒,爱尔兰国立图书馆馆长。

约翰·埃格林顿

原名威廉·阿克柏特里克·马吉,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批评家,曾在图书馆与斯蒂芬辩论。

理查德·欧文·贝斯特

爱尔兰国立图书馆副馆长。

约翰·米林顿·辛格

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诗剧家,是斯蒂芬的熟人。

乔治·穆尔

爱尔兰小说家,斯蒂芬的熟人。

格雷戈里夫人

爱尔兰剧作家。原名伊萨贝拉·奥古斯塔·佩尔斯。她于1892年丧夫后,开始文学生涯,1904年任阿贝剧院经理。她是斯蒂芬的熟人。

阿瑟·格里菲思

爱尔兰政治家,原在都柏林当排字工人。1899年创办以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为主旨的周刊《爱尔兰人联合报》。他是布卢姆的熟人。

查理·斯图尔特·巴涅尔

19世纪末爱尔兰自治运动和民族主义领袖,已故。布卢姆和他有一面之缘。

约翰·霍华德·巴涅尔

查理·巴涅尔之弟。都柏林市政典礼官兼典当商代理人。

拉里·奥罗克

布卢姆家附近的一家酒店的老板。

布棣·迪达勒斯

斯蒂芬的幼妹尚在上学。

玛吉·迪达勒斯

斯蒂芬之妹。她从修女处讨些豌豆,替妹妹们煮汤吃。

迪丽·迪达勒斯

斯蒂芬之妹,长得最像长兄。她在街上向父亲西蒙要了点钱,花一便士买了一本《法语初级读本》。

盲青年

布卢姆曾搀着他走过马路,神经失常的卡什尔·法雷尔却差点儿把他撞倒。他到奥蒙德酒吧去,调了钢琴的音。

汤姆·罗赤福德

他以兜售赛马赌券为业,并热衷于发明机器。他曾搭救过一名因中毒而昏迷过去的下水道工人。

高个儿约翰·范宁

都柏林市副行政长官,绰号“高个儿”。

帕特里克·阿洛伊修斯·迪格纳穆

帕狄·迪格纳穆的遗孤中最年长的一个。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尤利西斯读后感版权与免责声明
阳谷推荐图文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行业新闻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