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阳谷信息港(http://www.ygxxg.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阳谷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阳谷县63个村的建村史和姓氏简介

发布时间:2017-06-05 21:17:49
核心提示:  阳谷镇在阳谷县境中部,为县政府驻地。辖4个居委会,41个村委会,63个自然村。镇政府驻阳谷县城。该镇境1950年为阳谷二区,1
  阳谷镇

在阳谷县境中部,为县政府驻地。辖4个居委会,41个村委会,63个自然村。镇政府驻阳谷县城。该镇境1950年为阳谷二区,1958年阳谷县撤销,改属寿张县,为石门宋公社辖地,1961年阳谷县恢复,为城关人民公社。1982年建阳谷镇,以驻地阳谷县城为名。

阳谷

阳谷镇驻地。北靠北三里村。南邻南三里村,西临国庄、西汉庄,东接司营村。古名孟店,距聊城市区45公里。辖东街、西衔、南衔、北衔四个居委会。

东街

东衔,位于县城东部。北靠育才路,南邻东南园。西与狮子楼相连。东与东关相接。聚落呈长方形,辖九条冲道,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居民兼营工付业。有纺纱、修配、木材加工等厂。

东衔以方位命名。因位于大隅首以东故名。1984年设置阳谷镇。东街大队改称东衔居民委员会。为居委会驻地

东关

东关。位于谷山路以东。北靠振兴路。南邻新生路,西与谷山路相连。东与司营相接,聚落呈长方形,主主产小寒、玉米,居民兼营工副业,副食业业兴盛,冰糕厂众多。

东关以方位命名。因位于原阳谷县城东门以外,故名。现属东街居民委员会。古迹有博济桥——即石牛拉石车桥。东西走向之博济路从村中穿过

布庄

布庄,位于县城东南部,北靠新生路,南邻变电所,西与谷山南路相连。东与石门宋乡张楼接壤,聚落呈正方形,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居民兼营工副业。副食业、加工业兴盛。盛产苹果,

据(布氏族谱〉记载:布姓原系大布乡双庙布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迁此定居,以姓氏命村名布庄,现属东衔居委会。东西走向之新布衔从村中间穿过。

西衔

西衔,位于县城西部,北靠北环路。南邻紫石街。西与西关相连,东与狮子楼相接,聚落呈长方形。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居民兼营工副业。有工艺美术、油棉加工、汽车修配等厂。加工业兴盛。

西衔以方位命名,因位于大隅首以西故名。1984年设置阳谷镇,西街大队改为居民委员会驻地。

吴园

吴园村位于西关西南方。现自然村已注销,原属西街居委会

西关

西关,位于西环路以西。北靠汉桥路,南邻吴园。西与西汉庄相连,东与棋盘街相接。聚落呈长方形,隶属西街居委会,西关以方位命名。因位子原阳谷县城西门以外,故名。

西汉庄

位于县城西北0.5公里,北与翟庄乡陈石相接,南与西湖乡国庄毗邻,西与西湖乡段桥接壤。东与阳谷镇西关相连,聚落呈长方形。隶属西街居委会。主产有小寒、玉米、棉花。土地肥沃,排灌配套,齐(河)南(乐)、冠(县)阳(谷)公路在此通过。

据传,西汉建村。村前有桥。西汉定鼎肇基干此。故以西汉命庄名为西汉庄。

北街

北衔,位于县城北部。北靠北环路,南邻狮子楼,西靠阳谷棉厂,东连阳谷镇谷山路。聚落呈长方形,辖八条衔道,北衔以方位命名,因位于大隅首以北故名。1984年设置阳谷镇,北冲大队改称北街居民委员会。为居委会驻地。

北关

北关,位于北环路以北,北靠辛菜郭,南邻北环路,西与前吕相连。东与城角孟接壤。聚落呈正方形。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副食业、小百货兴盛。

北关以方位命名,因位于原阳谷县城北门以外。故名。现属北衔居民委员会。南北走向步井街从村中部穿过,有'三步对眼井”之说。

南街

南街,位于县城南部。北靠狮子楼,南邻南关。西与阳谷县造纸厂接壤。东与谷山南路相连。聚落呈长方形,辖六条衔道。

南街是名医孟翰、省文史馆馆长熊梦宾的故里。

孟翰字西园,曾任教谕,后精通医道,远近求医者盈庭瞒室。著作甚丰。流传有(医品心余验录)、(孟西园妇女科)

、(脉会)、(舌镜论)等。

熊梦宾1886年生。清末秀才,后在济南参加同盟会,民国初年先后任山东教育厅长、胶澳督办秘书长、京汉铁路局长等职。1930年任西北军秘书长。1949年任民革中央委员。1950年任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省文史馆馆长、民革山东省负责人。1953年病逝于济南。葬金牛山公墓。

南衔以方位命名,因位于县城大隅首以南故名。1984年设置阳谷镇,南街大队改称南衔居民委员会。为居委会驻地

南关

南关。位于南环路以南。北靠南环路,南邻西湖乡南关董,西与侯庄相接。东与纺纱厂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南关以方位命名,因位于原阳谷县城南门以外。故名。现属南街居民委员会。古迹有齐桓公会诸侯之会盟台。南北走向之会盟路从村中穿过。

石海

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北靠俞楼,南邻刘灿明,西与翟庄乡八里桥相连,东与孟宅接壤,聚落呈长方形,

本村是烈士李东海的故里。李东海1921年生,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参加抗美援朗志愿军。跨海东征在大树岛战斗中立一等功。1953年栖牲,终年32岁,葬于朝鲜平安南道安女郡龙时山。

俞楼

俞楼,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北靠大布乡前楼布村,南邻石海。西与翟庄乡杨园毗连,东南与孟宅接壤,聚落呈正方形,

据〈于氏家谱〉记载,原名于楼,于氏始祖系浙江嘉兴县于家沟人。明初随燕王朱棣扫北,因病留此定居。后建一楼房,故名。后俞、李、梁等姓迁此。改名俞楼。

孟宅

位于县城西北5公里处,北靠俞楼,南邻刘灿明。西与石海相连。东与阳谷至大布公路相接。聚落呈长方形,有乡村公路直通大布公路。

据(孟氏族谱)记载,盂姓原住阳谷南街。盂氏人官居陕西临潼知县,后任训导,购买阳谷城西北五里姓石的乡庄一处。姓石的回江南后。孟姓建成大宅院,故称孟宅。因孟家人烟日盛,孟家后城村名。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时把石海东半部的刘、姜、郭、杨、石等姓划归孟宅。

北徐

位于县城北2.5公里。北靠前杨,南临北三里。东与郭围子接壤。西与辛莱郭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徐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位于阳谷城北。故名北徐。

前杨

位于县塘北2.5公里。北靠大布乡后杨,南邻北徐,西与大布乡主楼毗邻,东隔聊(城)阳(谷)公路与杨庄乡唐庄相望。聚落呈长方形。

据碑文记载,杨氏三世祖聪佩在外为官。年迈回家,原村杨家井已无适当的地方,便迁至一里之外的曹家庄另购地基建设家园,杨氏家族逐淅发展,曹姓消失,村名遂改为杨家庄。后发展为前、后杨两村。此村在前故称前杨。又因该村从事木工的较多,做木铣头出名,亦称木铣头杨。

辛庄

位于县城北二公里。北靠大布乡王楼,南邻郭庄,东与北徐毗连。西与孟宅接壤,聚落呈正方形。

据(辛氏族谱)记载,此庄原名段庙,因段氏修庙得名。明永乐七年(1409年)辛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段姓人少,遂更名为辛庄。

菜园

位于县城西北二公里,东北靠辛庄,南邻后后吕.东与郭庄相连,西与城角主楼接壤。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元朝建村,明朝洪武初年,杨、梁、王、郭等姓迁此定居,利用其水利条件。建园种菜,故命村名菜园。

郭家庄

位于县城北二公里。北靠辛庄,南邻北三里,东与五里庙相连,西与菜园接壤。

据(郭氏族谱〉记载,郭氐兄弟由阳谷城东北老唐迁此建村,命村名为郭家庄。

郭围子

位子县城北2.5公里。北靠前杨。南邻北徐。东接聊(城)阳(谷)公路,西与辛庄毗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郭氏族谱)记载,原名郭坑,明中期郭氏从山东汶上县逃荒至此。在坑边定居。故名。后认为坑字不雅。改村名郭庄。清朝后期,为了安全在村边打

了一圈围清防盗,又因与附近郭庄重名,遂更为郭圈子。

刘灿明

位于县城西北2公里,北靠孟宅,南邻城角吕。东与菜园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刘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三里村,村中建有白塔寺一座。因院主无恶不作,侵占农民土地。被村民刘灿明杀死,为当地除去一霸,村民为示纪念,故更村名为刘灿明。

西焦海

位于县城东北3公里,北与杨庄乡大迷魂阵接壤。东靠东焦海。西隔聊(城)阳(谷)公路与北徐相望。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前叫金鼎卒庄。因有一尊金鼎而得名。明代中期,李氏因子孙不旺迁走。后焦姓搬来。围村挖了一道土沟,俗称海壕,故村名为焦海。后因聚落扩大,分东西两村,此村居西,称西焦

王楼

位于西安城西北2里。北靠石海,西邻西汉庄,西隔斜店沟与翟庄乡刘立文接壤,东与刘灿明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原名西三里庄。明初王姓从山西洪洞迁至阳谷县王家胡同安家。后搬至阳谷南衔。明弘冶年间(1488-1505年).又迁入城西三里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王承恩中举后为提督之职,招为郡马,家庭日渐繁盛。并建高楼。故改称三里王楼。因处阳谷县城西北城角,亦称城角王楼。

此村是全国供销模范刘福江的故里。刘福江生于1906年.他白手起家办起供销点,先后65次荣获全国、省、地、县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两次出席全国详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思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文化大革命期间含冤去世。

北三里

位于县城北1.5公里。北靠北徐。南邻阳谷气象站。西与辛菜郭接壤,东隔聊(城)阳(谷)公路与谷庄相望。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永乐七年(1409年).郭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距阳谷城三里,故名三里庄,后因与邻村重名且位于阳谷城北,更名为北三里。

五里庙

位子县城东北2.5公里。北靠郭围子,南邻谷庄,西隔聊(城)阳(谷)公路与北徐相望。东与郭庄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千氏族谱)载。原名于庄,明初于姓建村得名。民国初期,村西修聊阳公路。在村西庙前立了一个距阳谷五里的里程碑。故更村名为五里庙。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阳谷县63个村的建村史和姓氏简介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