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阳谷信息港(http://www.ygxxg.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阳谷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阳谷县历史文化!长知识了!

发布时间:2017-04-29 08:52:29
>
  
  13、马玉魁
  
  字星若,今阳谷人,清朝武官。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武进士,初任御前侍卫,后任狼山营守备。其勇力过人,能挽五石弓,命中于百步外,且足智多谋,治军严明。其后,升任大总戎,曾两镇海疆。马玉魁从严训练官兵,加强沿海巡逻,先后率兵作战50余次,每战皆胜。在他镇守的海域内,海盗近岸不得。嘉庆五年(1800年)冬,因受潮湿,腰腿麻木,奏允解任回籍。回籍后,杜门谢客,调理身体,训育子孙,扶困济贫。
  
  14、王伦
  
  山东寿张县(今阳谷东南)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加入白莲教支派清水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自称教主,在兖州、东昌(今山东聊城)等地收徒传教,信徒大都是贫苦农民和游民。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年岁歉收,地方官妄行加征,王伦组织信徒起事,起义军千余人先后破寿张,陷阳谷,据堂邑,后进攻临清新城,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王伦起义,爆发于清王朝前期鼎盛之时,震动了封建统治者,揭开了清代中期一系列人民起义的序幕。
  
  15、周天爵
  
  周天爵(1772—1852),字敬修,阳谷县张秋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先后任怀远、濮阳知县,宿州知州,卢州知府,江西、安徽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漕运总督,河南巡抚,闽浙总督,湖广总督等职,因勤于政事,明敏干练而颇受清政府器重,官职屡升。咸丰二年(1852年)10月死于军旅之中,归葬原籍,追赠尚书衔,谥号“文忠”。周天爵墓在张秋镇西孟海村西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6、孔广海
  
  孔广海(1882年-1903年),字仙州,阳谷县高庙王乡孔庄村人。1887年考中举人,历官即墨训导、滨州学政等职,多有建树。晚年回籍致力于搜求地方文献,力图重修《阳谷县志》。遗有《县志采访稿》11卷。阳谷现存的1942年编修的《阳谷县志》就是以旧志并附其采访稿而成。孔仙州还曾编成《莘县县志》6卷,并着有《四书提纲》、《周易史论》(上、下)、《书经末》、《续史先》等多卷文稿。
  
  17、杨万选
  
  杨万选(1850年-1920年),字子青, 着名教育家。字子青。今阳谷人。清光绪十三年(1886年)进士,任淞江厘局候补知县。后母丧,回籍服孝。3年孝满,出任云南省赵州知州。后迁邱北知县。他为官清廉恭谨,勤政爱民。因不善逢迎而被解职。晚年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读书讲学,求教者日盈其门。
  
  18、周毓臣
  
  阳谷寿张镇北街人。早年毕业于山东省立高等师范,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执教于惠民高苑小学,后任寿张县教育局长、范县教育局长等职。曾主持创办了范、朝、濮三县联立师范。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曾参加过“五四”、“五卅”等反帝爱国运动。1931年因公积劳致疾,临终前仍嘱其子弟说:“尔须立志,誓雪国耻,方完吾志,可谓孝矣!”
  
  19、张稷臣
  
  张稷臣(1875年-1972年),字绍农,阳谷县张秋镇桑营村人,晚清廪生。新中国成立后,受任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先生之书法,既具柳体之筋骨遒健,又备颜体之端庄雄伟,“熔百家”,“出吾体”,卓荦一家。他所撰书的碑刻,“景阳冈”、“王伦故里”、“挂剑祠”、“贾子珍先生教学德行碑”、“汤氏墓碑”等尚存。
  
  20、魏法唐
  
  魏法唐(1882—1942),字绪灵,阳谷县西湖乡任老伍村人。其祖上六世业医,代有传人,尤以妇科延誉于世。魏法唐幼承家训,攻读医着。独自行医后,善用伤寒大法挽救垂危病人,立法用药,效果明显,方园百里之内,皆知其名。成名后亦能以虚心自持,对病人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其高尚医德,至今仍为当地群众所称道。1942年病逝,所遗《妇科实验录》手稿一部,惜毁于抗日战火。其子魏金銮承其医业,在阳谷一带亦颇负盛名。
  
  21、狄大光
  
  狄大光(1883—1959),字化远,阳谷县七级镇人。幼读诗书,颖敏好学,工楷书,写作俱优。先生世代业医,为继承家传,庭训习医。攻读医书,刻苦力学。内难仲圣之书,四家诸贤之卷,数稔之间,阅读殆尽。先生奉承家训,证以心得,确信医书充栋,惟经典着作是可靠之依据,方药繁多,经方为有效之方剂。执简御繁,由博返约,对经典经方,深刻研究,奉以为法。晚年(1955年),受请参加聊城专区人民医院工作,闻名求诊者益多。1959年病逝。
  
  22、熊梦宾
  
  熊梦宾(1886—1953),字观民。阳谷城内南街人。早岁为清朝末科秀才,后由东昌府保送济南优级师范为首届学员,专攻理化,毕业后去曹州(今菏泽)省立六中任教。在此期间,参加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成为山东省早期革命党人。先后任省教育厅第一科长,山东省教育厅长,青岛胶澳督办公署秘书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山东省人委委员,兼文史馆长。因工作繁忙,致病势日重。1953年冬逝世,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公葬于济南金牛山干部公墓。
  
  23、雷锡瑞
  
  雷锡瑞(1889—1954),字润昌,阳谷县七级镇周堂村人。9岁就读于本村私塾,19岁从其父雷士英学习中医。1914年考入武昌西医学院,1919年毕业回籍,在县城南街创办救世医院,为本县西医西药之倡始。1921年,雷锡瑞又在本村自办西医诊所,开业行医。1938年夏,日军占领阳谷。其后战事频繁,雷锡瑞甘冒风险为抗日官兵医创治伤,其子女及儿媳自动充任护理。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雷锡瑞收治伤病员近300人。1954年病逝。其子雷步月师承其业,在七级、安乐镇一带亦颇有名望。
  
  24、田耕莘田耕莘(1890—1967),字聘三,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人。父开良,以教书为业,曾受聘为阳谷县坡里庄天主教小修道院国文教员,并受洗入教。不久便因病去世。田耕莘在此接受了启蒙教育,1918年6月成为神父,传教于山东单县、曹州、范县、鱼台县等地。1959年12月4日,罗马教皇若望廿三世任命田耕莘为台北总主教。1965年3月,获罗马教廷批准辞职,退居台湾嘉义圣言会。1967年7月24日病逝。
  
  (五)水浒文化
  
  阳谷是《水浒传》重要章节发生地,毛泽东主席曾经亲笔批示“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使得阳谷因此作为“武松扬威之地”更加名扬天下。
  
  1、景阳冈
  
  景阳冈位于山东省聊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的张秋镇境内,为《水浒传》描述的武松打虎故地,也是大型龙山文化遗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水浒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据史书记载,这一带沙丘起伏,莽草无涯,古木参天,野兽出没,有九岭十八堌堆之称。北宋末年,武松回家探兄,途经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为民除害,传为千古佳话,景阳冈因而名扬天下。 今日的景阳冈已成一片沙冈,周围炊烟袅袅,沙冈顶部正中,建有一座民族形式的庙宇,俗称“武松庙”,据传始建于明代中期,后被毁。现存古庙为1958年修建,庙前方有一幢刻有“景阳冈”三个大字的石碑,系我国当代着名书法家舒同所题,庙东二、三百米处,有一刻有“武松打虎处”的石碑。
  
  2、狮子楼
  
  狮子楼景区位于阳谷县城中心,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分《水浒传》文化区,宋代民俗商业文化区,《金瓶梅》文化区3部分。《水浒传》文化区主要有宋代城门楼,武大郎炊饼铺,姚二银匠铺,赵四纸马铺,胡正卿冷酒馆,县衙等,这些景点组成紫石一条街,宋代民俗商业文化区有西门庆的盐铺、当铺、绒线铺、绸缎铺、生药铺5大店铺和丽春院、戏楼、玉皇庙、实习楼大酒店、客栈、赌场等,组成狮子楼一条街。《金瓶梅》文化区以西门庆豪华的七进庭院为主。
  
  3、紫石街
  
  北宋庆历年间,阳谷知县孙正清筹资重修衙前商街,百姓争相出资出力。月余竣工。是夜,天降紫石于东首。公曰:天降紫石,寓紫气东来,昭示阳谷兴盛昌达。遂以“紫石街”名之。此街因此日趋繁华,士农工商抚石祈福,趋之若鹜,遂成民俗。后施耐庵将其写入《水浒传》中,紫石街之名遂名播海内外。
  
  4、紫汇湖
  
  紫汇湖位于阳谷古城东南角,相传微山湖龙王东海赴宴,酒醉被渔民逮住,让张秋做炖鱼者买回,路上颠出鱼篓,为一年轻夫妻捡到。是日乃其母周年忌日,心下要做善事,遂将其放生于县城东南水坑内。龙王见此地风景秀丽,把做第二故乡,经常往来。又怕惊吓百姓,便在微山湖和阳谷之间打一地下通道。此后龙王每来,水坑上方便聚有一团紫气,人们把水坑叫着“紫汇湖”。
  
  5、李逵坐衙
  
  《水浒》第七十四回说,李逵和燕青去打擂擎天柱,中计后被包围,然后宋江派卢俊义大军前去解救李逵燕青,回去路上李逵走散。到了寿张县,李逵看到有人被欺辱但并没有人上前阻止,县官也不理不睬,于是他决定撤掉县官,自己穿上官服判案。百姓们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事全被他的霸气武力所解决,深得百姓爱戴。李逵怕宋江怪罪其多日不上山,便回梁山了。
  
  6、祝家庄
  
  祝家庄(今李台镇祝口村)位于阳谷县城南15公里处,北宋时期为济州到大名府必经之地。庄前林木葱郁,庄后石塔耸立,庄内盘陀路布局,是一奇特天然地势。《水浒传》中描写,祝家庄与梁山作对,宋江领兵三次前来攻打,大败祝家庄,因此当地人忌说三打祝家庄,后改称竹口或祝口。现在的祝口包括大寺、临河、李街、明堤、甄台、西台、凤凰台7个自然村。毛泽东曾多次提及三打祝家庄,特别是在《矛盾论》中用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阳谷县历史文化!长知识了!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