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阳谷信息港(http://www.ygxxg.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阳谷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阳谷县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17-01-23 08:59:36
庄后石塔耸立,庄内盘陀路布局奇特,是一军事阵地天然地势。《水浒》从第四十六回至五十回写祝家庄富户因与梁山作对,所以招致宋江领兵来打。梁山英雄在人们心目中自然受崇敬,因此当地人忌说三打祝家庄,后改称祝家庄为“竹口”或“祝口”。
  
  《金史·地理志》载:“寿张,镇一:竹口。”金大定年间寿张县城曾一度迁到这里。《水浒》中写“这里方圆三十里,却唤作祝家庄”。现在的祝口包括大寺、临河、李街、明堤、甄台、西台、凤凰台七个自然村。《水浒》中描写的那座“另巍巍冈子”独龙冈已不可见,倒是高高的金堤横穿其间。清初寿张县令曹玉珂《过梁山记》载:“祝家庄者,邑西之竹口也。关口者,李庄也。”这关口现在叫关门口。
  
  【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
  
  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位于阳谷县城南的寿张镇沙河崖村。1947年6月30日晚,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人民解放军四个纵队13万人,在东起位山、西至临濮集的150公里长地段强渡黄河时,当时,总指挥部就设在沙河崖村孔月仙家中。
  
  1996年秋,在此修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指挥部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题写了馆名。馆内收藏包括当年邓小平赠给房东的军用木箱、刘伯承和邓小平曾用过的桌椅和茶具及当时参加渡河作战的领导人的题字、回忆文章等上百件革命历史文物。此处被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寿张镇东街王彦章故里】
  
  王彦章(863~923)五代后梁名将。字子明。今阳谷人。少年从军,随梁太祖朱温转战各地。臂力过人,以骁勇著称,善使一铁枪作战,军中号称“王铁枪”。  后来,由于晋王军攻兖州,梁末帝又召王彦章入京,令他仅带五百新募骑兵迎战晋军。众寡悬殊之下,他数战不利,退至中都(今汶上县境内),为晋王军所败,身受重伤被俘。李存勖爱其忠勇而再三劝降,彦章严辞拒绝,遂被杀害。年61岁。至今阳谷县寿张镇东街尚存“王公故里碑”。
  
  【坡里天主教堂】
  
  坡里天主教堂,位于阳谷县城北17公里,定水镇坡里庄,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教堂始建于1882年,二层楼房围建四周,楼顶平台再建围墙,可通四周,宛如围墙。内有可容千人的大圣堂、礼拜堂、神鼓楼、修道院等主体建筑,另外还有老人院、男女孤儿院、修女院等建筑,规模很大。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28年1月14日,在此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最早的一次农民革命暴动,起义失败,但作为“燎原烈火”的火种,从此埋藏在人民心中,为后来鲁西北地区的革命事业起到了播种的作用。聊城市和阳谷县人民政府在此树立了碑刻,以志纪念。
  
  据《聊城地区志》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德籍神甫安治泰和奥籍神甫福若瑟到阳谷县坡里庄传教,次年购地建堂。到光绪十五年(1889)教堂建成,教务得到迅速发展,遂成立坡里本堂区,辖阳谷镇、范县、观城、朝城、梁山等地堂口。1933年,经罗马教廷批准成立阳谷宗座监牧区,主教府设在坡里教堂。1939年,阳谷监牧区升为宗座代牧区。1945年,阳谷代牧区升为主教区。1947年,因战争等原因教会活动基本终止。古老的坡里教堂中西结合,堪称建筑精品。至2001年底,教堂现存房间二百余间,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
  
  【孔子宿处碑】
  
  孔子宿处碑在阳谷县安乐镇后屯村西,碑的下面“孔子宿处”四个大字双钩镌刻,碑文为阴刻正楷,44字,叙述孔子为鲁司寇时之政绩,系清光绪十五年(1889)阳谷县知事何式珍所立。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曾至此“西望有莘之野”,并止宿于此。
  
  【阿城镇闫庄村民俗文化村】
  
  2007年10月1日,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闫庄村“中国民俗文化村”正式揭牌迎接宾客。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把生态民俗旅游作为特色主导产业,收集整理了八十多个系列民俗展品,分十二个展室进行展览。种植了环村生态果林260亩,庭院绿化经济林146亩;同进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村内路、水、电配套设施,开发了东西龙潭、钓鱼台、鸟园等游乐项目。在搞好民俗文化生态游的同进,他们进一步推出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观农家景、品土特产品、赏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主题旅游项目,全面推动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2007年,被中国农村发展工程组委会命名为“中国民俗文化村”。
  
  【阿城镇刘统勋石刻碑】
  
  在阳谷县阿城镇陶城铺后铺村村东的树林里有一块石碑。据史学家初步断定,此碑是乾隆四十七年刘统勋为他的同科进士魏二公所题。此处原来是一片坟地,由于地处黄河泄洪区,导致石碑被淤沙掩埋,2007年4月进行清淤治理工作时将此石碑挖出。
  
  【张秋古运河上闸故址】
  
  京杭大运河催生了历史上张秋、阿城、七级三座璀璨明珠般的运河名镇。张秋、阿城、七级分别是始建于五代、春秋、和唐代的古镇。
  
  明清时的张秋因处于寿张、东阿、阳谷三县界首和会通河中段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三县的人流、物流集聚中心。城镇建有九门九关厢、七十二条街、八十二胡同,是京杭运河上的五商埠之一,江南与山西、陕西及山东各地的特产交流多在此转运,素有“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之称。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在此设置直辖机构工部都分水司,管理北至天津南至济宁的运河河道。
  
  运河经济文化的繁荣兴盛,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成片区密集分布,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运河流域古文化特定的社会形成。如:被称为华北五大佛教寺院之一的海会寺、祭拜玉皇大帝的张秋城隍庙、纪念惩恶济善济公式传奇人物任风子而修建的任风子墓、反映明清商铺建筑风格和繁荣景象的阿城镇剪子巷,以及挂剑台、戊已山、荆门上闸、下闸等。运河遗址区内,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
  
  【张秋镇清真寺】
  
  张秋镇清真寺位于阳谷县张秋镇,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秋镇回民多是明清时从冠县、泰安、东平及江西吉安、山西洪洞等地迁来,在镇上自成街道,从事手工业、屠宰业及小商业。张秋镇原有三座清真寺,按其所处方位分别叫东寺、西寺、南寺。其中东寺历史最长,相传马氏始祖于明弘治八年(1495)从泰安迁居张秋,后家业昌盛,官运亨通,于是自筹资金,修建了这座清真寺。东寺大殿是八十一间,这座雄伟宏大的建筑,不幸于1940年农历二月二被日本侵略军烧毁,除北讲堂尚残存外,其余全部化为一片瓦砾。
  
  张秋清真南寺保存尚完好,并有阿訇驻寺主持教务。张秋清真西寺是由展、李、王、蒋等姓二十七户平民筹资修建的,规模较小。
  
  【关帝庙】
  
  在镇偏南运河西岸,是张秋镇在清代经济繁荣的物证,关帝庙的建筑形式为四合院,原有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南厢房为上下两层建筑,现存正殿和南厢房,石匾即镶在南厢房下层中间所开券形门上方,长230cm,宽66cm,厚度不详,正中阴刻行书“乾坤正气”四个大字,匾首阴刻楷书小字“康熙癸酉孟秋谷旦”;匾尾阴刻楷书小字“山东陕西商人同创建”。从匾首尾两行小字看,关帝庙应为清康熙32年间由山东陕西的商人所建。“乾坤正气”四个大字豪放流畅,钢劲有力,书刻俱佳,为清代雕刻书法珍品。传说是当时一南京道台路过张秋时留下的墨迹,此说无考,但在书法艺术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陈家旧宅】
  
  陈家旧宅亦称陈家大院,在镇北街路东,坐东朝西,占地约三十亩,始建于康熙二年,距今三百余年,整个大院共分为五院,一园,八门户;安排严紧,布局得体,众多房舍均青砖灰瓦。飞檐斗拱,方砖铺地,木格棂门,木构架为抬梁式,灰瓦复顶,典雅异常。这样的私宅建筑,在当时临县是少见的,遗憾的是因清末战乱,陈氏家族主要成员相继外出它乡定居,大院常年失修,已非当年气派。民国时期,山东省民政厅厅长李富春,携本部迁来张秋,见陈家大院虽已破旧,但仍不失豪华之貌,稍作整修,设为厅部。而后日伪匪盗多次破坏,整个建筑群所剩无几,现仅存阁楼一座,南北厢房各两间,保存基本完好。
  
  【城隍庙大殿】
  
  在镇北街小学院内。始建于清代,砖木结构,座北朝南,耳房一座三间,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东西长11米,南北宽7米,高10米左右,为歇山顶,木构架梁,不施斗拱,灰瓦复顶。整个院落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总面积600平方米。所谓城隍庙就是供奉阴间知事的地方,管理阴间事务的官吏。
  
  【运河石桥】
  
  石桥虽于1962年重修,但所用石材皆由历代碑刻、石雕组成,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已被聊城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除此之外,还有“锺鼓楼”、“三县邑衙”、“真武庙”、“灵佑观”、“八角琉璃井”等众多遗址;并有“戊已雄峙”、“漕湟要津”、“桃城蜃市”、“龙潭镜波”、“石桥控海”、“丽樵拱岱”、“阿井胶泉”、“月岩泉寺”被颂为张秋八景
  
  张秋镇是乾隆下江南的必经之地。现在还有乾隆皇帝的晾衣台。传说,乾隆皇帝当年沿京杭运河曾多次南巡。有一次,船到运河重镇张秋,忽然风起浪涌,浪花打湿了正在船头观赏美景的乾隆。于是,御船靠岸停息,一为体察民情、游览观光,二为晾晒浪头打湿的皇袍,故名。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阳谷县的历史文化版权与免责声明